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研报 > 正文

10张图揭示以太坊牛市:机构资金成最大推手

以太坊价格持续上涨,市场热度显著升温,但真正的牛市或许才刚刚开始。以太坊价格虽仍低于历史高点,但已展现出强劲的上涨势头甚至出现比特币下跌而以太坊逆势上涨的罕见现象。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市场资金正从比特币轮换至以太坊,且这一趋势或将持续并产生深远影响。

机构资金的动向成为本轮涨势的关键推手。例如,Peter Thiel购入Tom Lee的以太坊财库公司股份,显示出传统资本对以太坊生态的认可。此外,Genius Bill法案的预期通过,可能进一步刺激稳定币增长,并推动大型银行及金融科技公司加速布局稳定币战略。

通过10张关键图表的数据分析,可以清晰观察到以太坊基本面的积极信号:稳定币供应量创新高、活跃贷款大幅增长、现实世界资产(RWA)上链规模快速扩张,以及链上资产管理规模达到历史峰值。这些趋势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机构需求正在成为以太坊牛市的重要支撑,而链上生态的成熟与通缩机制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其长期投资价值。

机构资金如何布局ETH?从稳定币到国库战略

机构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以太坊生态,其布局策略主要围绕稳定币、国库资产配置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展开。

知名投资人Peter Thiel收购了Tom Lee旗下以太坊国库公司9.1%的股份,这一举动被视为机构认可以太坊价值存储属性的重要信号。此类上市国库公司通过持有并积极管理ETH资产,将其作为生产性资产进行部署,例如参与质押或去中心化借贷协议,以获取收益类。与此同时,像Bit Digital这样的公司甚至清仓比特币,全面转向以太坊持仓,进一步凸显机构资金配置方向的转变。

稳定币成为机构入场的关键桥梁。以太坊上的稳定币供应量已达1400亿美元,占据全网稳定币总量的55%。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将在《Genius Bill》法案通过后加速。该法案有望在今年夏季获批,届时将推动大型银行及金融科技公司全面布局稳定币战略。摩根大通等传统金融机构已公开表示将加大在稳定币领域的投入,而PayPal、Circle等公司早已积极推动相关业务。稳定币在跨境支付、薪资发放等场景的应用,尤其是其在高通胀国家的实用价值,正吸引更多主流机构关注。

此外,机构通过ETF渠道配置ETH的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截至最新数据,以太坊ETF管理资产规模已达460万枚ETH,净流入资金57亿美元,相当于比特币ETF流入规模的20%。这种资金流入趋势,结合国库公司的增持行为,共同构成了机构资金多维度布局以太坊生态的清晰图景。

稳定币为何成机构入场‘新宠’?

以太坊上的稳定币供应量已达到约14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成为机构资金流入的重要渠道。这一增长趋势与Genius Bill法案的推进密切相关,该法案预计将在今年夏天通过,进一步推动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发行自有稳定币。

在应用场景方面,薪资支付被视为稳定币大规模采用的关键突破口。通过稳定币发放工资,不仅能加快支付流程,还能推动更多人使用加密钱包,从而显著提升链上经济活动。,以太坊生态系统中已容纳了约55%的稳定币,包括主网和二層网络。

零售巨头也在积极布局稳定币支付系统。例如,沃尔玛已公开讨论推出自有稳定币,而JP摩根、PayPal和BlackRock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稳定币战略。这种趋势表明,稳定币正从加密原生领域向主流金融场景快速扩展,成为机构入场的重要桥梁。

DeFi生态爆发:贷款激增98%暗藏什么信号?

活跃贷款突破历史峰值反映市场信心

以太坊及其Layer2网络上的活跃贷款规模出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活跃贷款总量已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98%。这一现象明确反映出市场对以太坊生态系统的信心正在持续增强。贷款活动的激增不仅表明用户对参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趣日益浓厚,更意味着更多用户愿意将资产作为抵押品接入DeFi协议并承担相应风险。

机构将ETH作为生产性资产配置新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增长背后还隐含着机构资金的新动向。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正在推动多家上市财政公司之间的竞争,这些机构正在积极将以太坊作为生产性资产进行配置。它们不仅通过低风险的质押方式获取收益,还会利用Aave等去中心化借贷协议进一步优化资产利用率。这种机构级的财政策略可能引发DeFi市场的“后期繁荣效应”,随着更多机构资金的大规模涌入,整个生态系统将迎来快速发展。

再抵押循环现象加剧DeFi生态活跃度

在贷款量增长的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明显的再抵押循环现象。用户通过重复使用抵押品来增加杠杆,这一行为显著提升了以太坊生态系统的整体活跃度。这种循环效应与质押率的持续增长形成协同效应——以太坊质押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流通供应比例不断攀升。这两个指标共同印证了市场对以太坊协议本身信心的增强,也预示着DeFi生态系统的活跃度将继续提升。

现实世界资产疯狂上链:75亿美元规模如何炼成?

现实世界资产(RWA)在以太坊上的增长势头迅猛,年增长率已达到205%。链上RWA总规模突破75亿美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RWA年增长率达205%的底层逻辑

RWA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资产上链趋势的加速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稳定币和股票类资产成为主要推动力,Robinhood等机构正积极将传统资产引入区块链类。随着更多资产实现链上化,其流动性增强,进一步刺激了DeFi生态中的借贷和抵押行为,形成“资产上链—流动性增加—资本效率提升”的良性循环。

这一过程还具有反身性特点:ETH价格上涨会吸引更多机构和用户将资产迁移至链上,从而推动整个生态的基本面改善。gas费用的消耗和通缩机制也形成联动,优化了以太坊的经济模型。

Robinhood等机构推动股票资产链上化

多家主流机构正积极布局链上资产领域。Robinhood已在以太坊上启动相关业务构建,探索股票等传统金融资产的链上发行与交易。这种趋势不仅限于加密原生企业,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关注这一赛道。

随着更多现实世界资产实现链上化,其规模有望从的75亿美元继续扩大。虽然相比传统金融市场的万亿级规模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增长空间巨大。

质押资产反哺生态:gas费与通缩机制联动

RWA的增长与以太坊的经济机制形成协同效应。更多资产上链意味着更多的链上交易和gas费用消耗,这些费用通过销毁机制直接减少ETH供应量。同时,质押率的持续上升(已达历史新高)表明更多ETH被锁定在智能合约中,进一步强化了通缩特性。

这种“资产增长—交易增加—通缩加速”的循环正在为以太坊生态系统创造坚实的价值基础类。随着更多机构参与和监管框架类的完善,RWA有望成为推动以太坊下一阶段增长的关键力量。

ETH资管规模破纪录:ETF流入超比特币20%

以太坊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历史最高点。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以太坊的管理资产规模已达411万枚ETH,占总供应量的3.4%。而在两周后类,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3.8%,ETF中持有的ETH总量已达460万枚。

以太坊资产管理规模(AUM)趋势图示

自ETF推出以来,以太坊的净流入资金已达57亿美元,相当于比特币ETF流入规模的20%。比特币的净流入为5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以太坊的ETF表现已超越市场对比特币ETF第一年的预期,总资产规模折合约130亿美元,且资金流入仍在持续增加。

机构对以太坊的兴趣显著增长,部分上市公司甚至调整了资产配置策略。例如,Bit Digital增持了约10万ETH,同时清仓了其持有的所有比特币。这一现象反映出市场对以太坊作为价值储存资产的认可度正在提升,类似比特币在2020年由Michael Saylor推动的转变。

此外,以太坊ETF类的收益分配机制可能成为吸引长期资金的关键因素。预计年底前将有应用程序推出,允许将部分收益传递给ETF持有者,这进一步增强了以太坊作为生产性资产的吸引力。

供应动态博弈:ETH通胀率竟比比特币还低?

流通供应仅增0.18%的通缩经济学

以太坊的供应动态正展现出显著的通缩特征。数据显示,在第二季度,以太坊的流通供应量仅增长了0.18%。这一极低的增长率是在区块费用大幅下降80%的背景下实现的,凸显了其销毁机制对发行量类的有效抵消作用。即便在链上经济活动显著减少的情况下,以太坊的供应增长率仍然低于比特币约0.85%的年化通胀水平,形成了独特的通缩经济学模型。

区块费销毁机制优化发行模型

以太坊通过销毁区块费用和基础费用,持续优化其发行模型。这一机制在第二季度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网络活动减少,但销毁效率仍然有效控制了新币的净增数量。与比特币的固定供应机制不同,以太坊的年度发行量存在一定波动,但其最高发行率不超过1.45%,年化后约为0.45%,显著低于比特币和黄金等传统价值储存资产的发行水平。

质押率历史新高反映长期持有趋势

以太坊的质押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流通供应比例不断上升。这一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将ETH锁定在质押合约中,反映出市场对以太坊协议的长期信心。同时,资产从中心化交易所向链上转移的趋势仍在持续,中心化交易所的ETH余额处于过去八年来的最低点,进一步强化了ETH作为价值储存资产的属性。

链上行为剧变:43%ETH锁定智能合约意味着什么?

以太坊的链上行为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是大量ETH从中心化交易所转移至链上智能合约。数据显示,约有43%的ETH供应被锁定在各种智能合约中,包括质押合约、DeFi协议及其他去中心化应用。与此同时,中心化交易所的ETH余额已降至八年来类的最低水平。

ETH资产分布趋势图示

这一资产转移趋势表明,用户对以太坊网络的信任和信心正在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资产投入链上应用类,而不是存放在交易所。这种行为的转变可能意味着用户更倾向于长期持有ETH,并将其视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而不仅仅是交易资产。

智能合约中锁定的ETH数量不断增长,也验证了DeFi及其他链上应用场景的扩展。随着更多资产被用作抵押品参与借贷、流动性挖矿等DeFi活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活跃度和资本效率得到提升。这种链上行为的剧变,不仅反映了用户对去中心化金融的信心,也可能预示着以太坊作为价值储存和生产性资产类的双重属性正在强化。

估值模型透视:MVRV指标揭示抄底时机?

MVRV Z分数0.8仍处合理区间

MVRV指标通过链上钱包数据,衡量市场价值与实现价值的比率。在季度末时,MVRV Z分数约为0.3,显示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尽管价格上涨推动分数升至0.8,但仍接近五年的历史平均值1.04,表明估值尚未过热。历史数据显示,该指标能有效识别买入时机,当分数远高于1(如达到2或3)时,往往意味着市场进入非理性状态。

破产价20500美元成重要支撑位

200周移动平均线是判断市场底部的重要参考。今年早些时候,价格一度跌破该均线,创下历史性低点,形成“世代性买入机会”。随后价格反弹,略高于20500美元的均线位置。在牛市周期中,价格通常远高于这条均线,而尚未达到这一水平,表明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市值与TVL关系预示万亿级增长空间

市值与总锁定价值(TVL)的对比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TVL不仅包括DeFi锁定资产,还涵盖稳定币等链上价值,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账面价值”。当市值回落至TVL水平时,市场常出现强劲反弹。若以太坊TVL增长至1万亿美元(约3000亿美元)类,按2类.5倍估值倍数计算,价格可能达到2万美元。稳定币和现实世界资产的快速增长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Layer2革命:费用下降是福是祸?

Coinbase和Robinhood等主流交易平台纷纷布局Layer2网络,这一战略动向验证了L2解决方案的长期价值。这些机构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以太坊扩展路线图的认可,认为L2能够有效支持其业务发展并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用户数量的激增与交易费用的显著下降形成了微妙的辩证关系。一方面,L2的扩容使区块空间供应大幅增加,导致网络费用收入整体下滑,部分人担忧这可能削弱以太坊的价值捕获能力。但另一方面,更低廉的费用门槛吸引了大量新用户进入生态系统,交易量和活跃地址数持续增长,这为网络效应的强化奠定了基础。

从长远来看,EVM(以太坊虚拟机)的网络效应可能重构价值捕获模式。虽然阶段L2的发展看似"吸取"了主网的收入和MEV价值,但这是以太坊实现产品市场契合度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生态系统能否在扩大用户基础的同时,找到价值回馈的平衡点,让足够的价值最终沉淀到ETH资产本身。这种过渡期的阵痛可能正是未来爆发式增长的前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