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研报 > 正文

以太坊ETF上线在即:月流入或达10亿美元,DeFi生态将成最大赢家

以太坊ETF将于7月23日正式上线交易。与比特币ETF相比,市场似乎忽略了ETH ETF所具备的独特动态和机会。本文将聚焦三大核心议题:ETF的费用结构设计、流动性规模预测,以及ETF资金流入与DeFi生态的联动效应。通过分析主流机构的预测数据、全球ETP市场的资金分布模式,以及Grayscale为应对资金外流所采取的迷你ETF策略,我们将揭示以太坊ETF可能带来的市场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以太坊具备质押收益和DeFi生态反身性等特点,持续的资金流入不仅会推高ETH价格,更可能触发链上活动的正向循环,使DeFi成为最大受益者。

Grayscale的防守战术:迷你ETF如何阻击资金外流?

Grayscale 正通过推出迷你 ETH ETF 来应对即将到来的 ETHE 资金外流风险。与 BTC ETF 时期不同,Grayscale 这次采取了一项新策略:推出费率仅为 0.15% 的迷你 ETH ETF,并计划将现有 ETHE 资产管理规模(AUM)的 10% 平移至这一新产品。这一平移是在免税基础上完成的,不会对持有者构成税务负担。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留住用户。Grayscale 一方面对现有 ETHE 产品维持 2.5% 的高费率,主要面向对费用不敏感的长线持有者;另一方面,通过极具竞争力的低费率迷你 ETF,吸引那些对成本更敏感、可能转向 Blackrock 等竞争对手产品的用户。在竞争对手进一步压低费率后,Grayscale 迅速将迷你 ETF 的费用从 0.25% 降至 0.15%,使其成为市场上最具吸引力的选择之一。

回顾 BTC ETF 上线时,GBTC 曾因高费率遭遇大规模资金流出。而 Grayscale 此次的主动布局,预计将显著缓解 ETHE 的赎回压力。部分资金只是内部转移至迷你 ETF,而非彻底退出 Grayscale 产品体系,这为 Grayscale 争取了更多缓冲空间。

流动性洪流有多大?主流机构预测大揭秘

市场对以太坊ETF流动性的预测存在显著差异。渣打银行给出了每月20亿美元的最高估计,而摩根大通则预测每月流入仅5亿美元。这些预测的平均值约为每月10亿美元,但我们可以通过现有数据进一步验证。

香港和欧洲的ETP数据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香港,BTC和ETH的ETP资产管理规模比例呈现85:15的分布,明显偏向比特币,与其75:25的市值比例存在差异。不过,两者的比例关系相对稳定,与市值权重基本一致。

欧洲市场的数据更具说服力。在总规模达120亿美元的197个加密ETP中,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资产管理规模分布与其市值高度吻合。值得注意的是,Solana的配置比例明显高于其市值占比,这挤压了其他加密货币ETP的空间。排除Solana后可以清晰看出,全球范围内BTC和ETH的资产管理规模基本遵循市值加权原则。

市值加权分配策略将成为影响资金流入的关键因素。全球加密ETP数据表明,投资者普遍采用按市值配置的投资策略,这意味着以太坊ETF的资金流入很可能与其市值占比相匹配。这一模型为我们预测ETF流动性提供了可靠依据,也解释了为何不同机构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异。

全球ETP数据验证:以太坊流动性真相浮出水面

通过分析全球ETP数据,可以更清晰地预测以太坊ETF的资金流入趋势。香港ETP数据显示,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资产管理规模(AUM)比例与市值比例存在明显差异:BTC和ETH的市值比例约为75:25,但AUM比例却达到85:15,显示出BTC在现有产品中的主导地位。不过,两类资产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与市值权重基本一致。

欧洲市场提供了更大样本——197个加密ETP,总规模达120亿美元。数据分析表明,欧洲ETP的AUM分布整体符合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市值权重,但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Solana的占比显著高于其市值比例,这挤压了其他加密货币ETP的空间。排除Solana后可以发现,全球范围内BTC和ETH的AUM分配基本遵循市值加权的逻辑。

这一规律预示,全球资金很可能会按照市值比例流向新推出的ETH ETF。市值加权策略已成为主流,这意味着以太坊ETF有望吸引与其市场地位相称的资金规模。

ETHE外流风险有多大?深度解析持有者行为

解读ETHE与NAV价差收窄至2%的市场信号

自5月24日以来,ETHE的交易价格一直维持在净资产值(NAV)的2%以内。这一现象与GBTC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GBTC在转换为ETF后的11天内才首次实现与NAV价差收窄至2%。这表明市场对ETHE的定价已经提前消化了ETF转换的预期,价差收窄释放出持有者情绪趋于稳定的积极信号。

对比GBTC转换ETF时11天定价窗口的经验

回顾GBTC转换为ETF的过程,市场仅有11天时间对其净值溢价进行定价调整。而ETHE的持有者在ETH ETF正式上线前,已经拥有长达2个月的缓冲期来适应净值交易环境。这种更充裕的定价窗口显著降低了突发性抛售压力,为资金平稳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预判2个月缓冲期对资金外流的抑制作用

较长的缓冲期让ETHE持有者能够从容决策,不必急于在短期内集中退出。结合Grayscale推出的迷你ETH ETF策略,其中10%的ETHE资产将免税平移至新基金,这进一步缓解了直接退出市场的压力。历史数据显示,GBTC流出中部分资金属于换手而非彻底退出,预计ETHE也将呈现类似特征,使整体外流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我们的流动性模型:为何月入10亿只是保守估计?

基于比特币ETF的月度流入数据,我们采用市值加权模型进行估算。通过计算比特币流入的市值加权平均值,并按照以太坊的市值比例进行调整,我们得出每月8亿至12亿美元的流入预期。这一预测与全球加密ETP数据呈现的市值加权配置趋势高度吻合,意味着资金将按市值比例自然流向以太坊ETF。

以太坊的流动供应受到两大结构性因素影响:原生质押和智能合约锁定。这使得实际可流通的ETH数量远低于比特币,对资金流入的敏感度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流动性差异,但ETH的订单簿深度仍能达到比特币的80%,表明其市场承载力被严重低估。

综合来看,月均10亿美元的预测仅反映了基础市值比例下的资金分配,尚未计入ETHE以净值交易带来的资金沉淀效应,以及灰度迷你ETF对资金外流的缓冲作用。因此,这一数字实为保守估计,实际流入存在显著的上行空间。

以太坊反身性揭秘:资金流入如何触发链式反应

以太坊 ETF 的推出将启动一个比比特币更强烈的反身性循环。其机制可概括为:资金流入 ETF 推动 ETH 价格上涨,进而提升市场对以太坊的兴趣,促进 DeFi 和链上活动增加。这不仅改善 DeFi 基本面指标,还通过 EIP-1559 燃烧机制加速 ETH 销毁,减少流通供应,进一步推高币价,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ETF,形成持续正向反馈。

与比特币相比,以太坊具备独特的结构性优势。比特币生态缺乏显著的"财富效应"——尽管出现铭文和 Ordinals 等应用,但收益很少重新投入底层协议。而以太坊作为"去中心化应用商店",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将从基础资产流入的财富重新分配到各类协议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 2000 万 ETH(价值约 630 亿美元)被锁定在 DeFi 协议中。随着 ETH 价格上涨,以美元计价的锁定总价值(TVL)和协议收入将显著增长,使以太坊 DeFi 生态更具吸引力。这种由资金流入、价格上涨、生态繁荣构成的链式反应,是比特币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以太坊能够持续享受生态红利的关键所在。

DeFi生态的春天:为何ETH流入是长期赢家游戏?

以太坊生态系统的独特结构,使其在ETF资金流入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反身性和财富效应。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坊拥有庞大的DeFi生态系统,其中锁定了2000万枚ETH(约合630亿美元)。当ETH价格上涨,这些锁定的资产以美元计价的总价值(TVL)会同步提升,进一步增强DeFi协议的吸引力和收入能力。

这种正向反馈循环可以概括为:ETH ETF吸引资金流入 → 推高ETH价格 → 激发市场对以太坊的兴趣 → 促进DeFi及链上应用使用率提升 → 改善DeFi基本面指标 → EIP-1559燃烧机制加速ETH通缩 → 进一步推动ETH价格上涨 → 吸引更多资金流入ETF。这一链条在比特币生态中并不存在,因为BTC缺乏可类比的应用层和燃烧机制。

此外,传统金融(TradFi)对收益的追求,可能推动质押ETH ETF的创新。通过质押ETH,ETF提供商可以在后台赚取远高于普通产品的收益,甚至可能推出"零费率"产品,仅依靠质押收益覆盖运营成本。这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收益来源,也为TradFi布局智能合约赛道开辟了新路径。随着主流资本通过ETF进入以太坊,DeFi生态将成为长期的结构性赢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