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正文

华兴资本转型Web3:1亿美元重仓BNB的战略与挑战

2025年盛夏,华兴资本因与YZi Labs签署合作备忘录并计划投入1亿美元重仓BNB,再次成为市场焦点,引发外界对其深度转型甚至自我革命的猜测。

作为中国投行版图中的特殊存在,华兴资本既无国资背景,也无百年积淀,其成长完全依托中国互联网的爆发。自2005年创立以来,华兴主导了滴滴与快的、美团与大众点评等标志性并购案,被誉为“并购之王”。然而,随着互联网经济进入存量时代及反垄断监管趋严,华兴的生存土壤发生根本性变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军Web3领域,究竟是华兴的自我救赎,还是传统投行在数字时代的必然宿命?本文将从华兴的兴衰逻辑、转型路径及现实困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传统投行巨头在新时代的挣扎与探索。

2022年,华兴资本遭遇了严峻的财务挑战,全年营业收入为15.33亿元,同比下降8.36%,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全年亏损达5.64亿元,同比下降134.71%。这一业绩滑坡的背后,是整个并购市场的急剧萎缩。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并购交易总额同比下滑23.5%,而TMT领域的跌幅尤为显著,高达41%。作为长期依赖TMT并购业务的投行,华兴资本的核心市场遭遇了严重冲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局限性。华兴资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密集的资本运作,其核心优势建立在创始人包凡广泛的人脉资源、封闭的信息渠道以及以关系驱动的交易撮合模式上。然而,随着市场环境转向存量竞争,监管政策趋严,以及去中心化趋势的兴起,这种传统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强调透明、开放、去中介化的数字环境中,华兴以关键人物为中心的业务结构面临巨大挑战。有评论指出,华兴本质上仍是“关键人驱动”的商业模式,这在环境下已难以持续。

华兴资本对Web3的布局并非始于,而是早在2018年就已低调入场。当年5月,Circle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时,在一众知名投资机构中,华兴资本悄然现身。直到2025年6月华兴主动披露,外界才得知其早已涉足稳定币赛道。虽然从Circle招股书来看,华兴并未出现在主要股东名单中,意味着其持股比例较小或已提前退出,但这一投资仍为市场带来信心,推动其股价短期内上涨超过100%。

2025年,华兴的Web3战略进一步明确。公司董事会批准了1亿美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进军加密货币领域,随后与YZi Labs(前Binance Labs)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配置1亿美元BNB资产。这一举动使其成为首家将BNB纳入资产配置的香港上市公司,被市场类比为“港股中的微策略”。

除了直接投资,华兴还计划通过两个关键路径深度参与BNB生态。一方面,它将与华夏基金(香港)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基金化产品,推动BNB在香港合规交易所上市。另一方面,华兴将在YZi Labs的协助下设立规模达数亿美元的RWA基金,以推动BNB公链在上市公司稳定币及RWA应用场景的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华兴试图借助币安生态的势能,跻身Web3核心圈层的战略意图。通过合规渠道推动BNB的证券化和基金化,华兴不仅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间接参与加密市场的入口,也为自己在Web3时代的投行角色重新定位。

2024年,华兴资本迎来新的掌舵人。包凡失联后,其妻子许彦清接管公司,与王力行、杜永波组成新的领导团队。许彦清提出“华兴2.0”战略,将重心转向硬科技、Web3和数字金融领域。

这一转型精准捕捉了政策风口。2025年5月,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随后发布《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华兴迅速响应,宣布投入1亿美元进军Web3与加密资产领域。8月,华兴与YZi Labs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配置1亿美元BNB资产,成为首家将BNB纳入资产配置的香港上市公司,被市场称为“港股BNB微策略”。

华兴的生态构建分为两步:一是与华夏基金(香港)等合作开发基金化产品,推动BNB在香港合规交易所上市;二是在YZi Labs协助下设立数亿美元规模的RWA基金,拓展BNB在稳定币及RWA场景的应用。

许彦清表示,华兴旨在成为连接Web2与Web3的桥梁,并借助投行服务、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能力,引领Web3时代的投行业务。华兴的战略定位清晰:对外,让传统机构通过投资华兴股票间接获得加密资产敞口;对内,把握Web3与Web2融合催生的新融资与并购需求,复制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故事。

转型深水区的三重致命拷问

华兴资本在Web3转型过程中,面临三个核心挑战。

首先,FA(财务顾问)模式在链上世界逐渐失效。传统投行的核心优势在于信息不对称和人脉网络,能够掌握融资、估值等关键信息。但在区块链环境中,资金流动、治理数据、协议状态几乎完全透明,任何人都可以实时查询。除了少数大型交易所或资管机构仍需要FA协助融资外,大多数项目采用社区驱动或内部融资,甚至像Hyperliquid这样的衍生品平台自始至终无需外部资金。这使得传统投行的撮合与议价能力大幅削弱。

其次,投资领域充满陷阱,叙事泡沫与价值投资之间形成生死博弈。加密市场的一级市场风险极高,项目估值可能在几个月内因热门叙事而暴涨,也可能因叙事退潮而瞬间崩盘。许多项目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仅依赖代币销售维持,市值持续缩水。加之市场资金越来越集中于BTC、ETH等头部资产,山寨币信仰减弱,即使是火热的“币股联动”模式也可能在未来被证伪。这对华兴提出双重挑战:既要能识别真正有价值的项目,又要防范因项目暴雷带来的声誉风险,如淡马锡因投资FTX而遭受巨额亏损及舆论质疑。

第三,二级市场同样充满代际冲突。传统投行依赖品牌与人脉,但在加密市场中,要与量化基金、原生交易团队和跨国做市商同台竞技,必须拥有深厚的技术能力、风控体系及链上数据分析实力。华兴如选择转向二级市场,配置核心资产并叠加量化策略,将面临基因不匹配的困境,难以建立持续优势。

由此引出一个根本命题:在一个日益透明、去中介化的数字金融世界中,像华兴这样的传统投行,其核心价值究竟何在?它必须重新定义自身角色——否则将难以在Web3时代立足。

历史轮回中的生存悖论

二十年前,华兴资本作为挑战者,凭借对互联网的敏锐嗅觉和灵活策略,成功切入传统金融的缝隙,成长为“并购之王”。然而,在Web3时代,华兴却陷入了既得利益者的角色困境。它不再是轻装上阵的初创者,而是需要面对自我割舍与战略背叛的成熟机构。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其转型之路比二十年前更为艰难和残酷。

更根本的挑战在于,Web3并非简单地将线下业务线上化,而是对金融逻辑的彻底重构。去中心化、无需许可和社区治理等理念,直接冲击了投行赖以生存的中介模式。信息不再封闭,交易趋于透明,传统依靠人脉与信息不对称构建的护城河正在瓦解。

华兴所面临的,也是全球传统金融机构的共同难题。即便是高盛这样早早布局数字资产的投行,其相关业务收入至今仍微不足道。这揭示了一个深层问题:在技术范式根本性变革的浪潮中,传统机构能否真正完成自我革命?还是最终会被新物种替代?

归根结底,华兴以及所有处于类似位置的机构,都必须回答一个终极之问:是主动颠覆自己过去的成功模式,还是等待被时代淘汰?在区块链重构金融世界的过程中,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