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以太研报 > 正文

以太宇宙终局思考:L2到L3演进与区块链形态重构

以太坊的层级结构是否已经触及了区块链的终极形态?随着 zkEVM 等关键技术方案在的密集更新,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以太坊的技术演进是否已经达到了某种极限?

然而,以太坊的技术路线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商业逻辑,也常常伴随着妥协与遗憾。Aki Network Research 在深入研究以太坊 L1-L2-L3 架构的内在动力之后,发现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面对的疑问可能更为根本:以太坊所构建的“宇宙”,是否真的代表了区块链的最终形态?

本文将从现实意义与未来潜力两个维度,系统探讨 L2 到 L3 的技术演进路线。我们不仅会解析其扩容原理与经济机制,还将揭示这一结构背后可能颠覆传统认知的深层逻辑——包括其对创新场景的释放作用,以及整个生态从“寄生”逐渐转向“共生”的可能路径。

为啥非得折腾 Layer 2?以太坊的‘堵’和‘贵’怎么破?

区块链问世十年后,容量问题依然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以太坊主网的 TPS(每秒交易处理量)仅为两位数,不仅远未达到其升级路线图中十万级别的目标,与传统金融系统如 Visa/MasterCard 的数万 TPS 相比,差距更是悬殊。这种低效的处理能力,使得整个 Web3 生态仍在负重前行。

网络拥堵带来两个直接问题:一是交易确认时间显著延长,用户体验急剧下降;二是 Gas 费用因竞价机制而居高不下,常态是“越来越贵”,极端情况下还会“突然特别贵”。一个网络要具备基本可用性,必须实现快速、低成本的信息交互——而这正是以太坊的软肋。

为解决区块链容量困境,行业主要有两大方向:其一是 Layer 2 扩容方案,即本次讨论的重点;其二则是未来可能实施的 Danksharding 分片技术。扩容不仅是降低费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它将激活大量因成本过高而长期被抑制的创新场景。只有当交易成本降到合理区间,许多过去不可行的应用才能真正落地——这才是扩容更深层的意义所在。

现实版Layer 2生存指南:谁在领跑这场技术军备赛?

Rollups双雄对决:OP系的生态扩张VS ZK系的技术突破

以太坊生态中最主流的Layer 2扩容方案是Rollups,主要分为Optimistic Rollup(OP)和ZK Rollup两大技术路线。OP系的代表包括Arbitrum和Optimism等,它们已经通过将执行层下链的方式,将单笔交易费用降低到主网的5-10%,在生态扩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ZK Rollup在过去两年虽然名气很大,但实际落地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受EVM兼容性问题的限制。不过好消息是,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基本得到解决,ZK Rollup在开发难度上已经与OP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用户角度看,ZK Rollup具有更短的提款等待时间和数学上更安全的背景,这些特性非常吸引人。

为了应对ZK Rollup的竞争,OP系的Optimism推出了OP Stack,希望把蛋糕做得更大。OP Stack是一个开放程度极高的技术堆栈,其思路可以类比于Cosmos生态想要达成的多链共享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生态。但值得注意的是,OP Stack在经济上的收敛度很低,基于它开发的L2可能与以太坊生态只有微弱的联系。

暴露行业痛点:Arbitrum空投引发的Gas费反噬危机

尽管OP Rollups已经显著降低了交易费用,但Arbitrum空投期间暴露的问题说明我们依然任重道远。当时几十万用户在几小时内集中交互L2,导致每笔交易的Gas费飙升了5-10倍,这几乎完全抵消了EIP-4844为L2带来的节省10倍交易费的潜力。

这种强度的网络压力下的用户体验,是Web3迎来下一个10亿用户的最基本要求。这次事件暴露了Layer 2解决方案在面对大规模用户涌入时的脆弱性,也凸显了行业在扩容道路上仍需克服的技术挑战。

展望未来战场:Cairo 1.0革新与KAKAROT的EVM兼容挑战

在ZK Rollup领域,Starknet推出了Type 4的扩容方案,与其他方案的区别在于它不是EVM兼容的。优点是理论上速度更快,交易费用更便宜。为了提升开发者友好性,Starknet团队做出了重要改进:

Cairo 1.0是Starknet团队自2020年Cairo发布后最重大的升级,Testnet已经上线。这是一个长得像Rust的高级语言,加强了开发者友好性,但也意味着之前学习Cairo的开发者需要重新适应。Cairo 1.0的完成度还不高,预计还需要3-6个月才能更加完备。

KAKAROT是基于Cairo 1.0的EVM解决方案,虽然刚刚起步,但被开发者形容为"战斗力高达9000"。这个方案旨在解决ZK Rollup的EVM兼容性问题,为开发者提供更好的开发体验。

这些技术创新预示着Layer 2军备竞赛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各方案都在努力平衡技术突破、生态扩张和用户体验这三个关键维度。

L3不是数字游戏!它到底在解决什么刚需?

拼车经济学:如何降低初创项目的上链经济门槛

Rollup的经济模型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将交易批次提交到链上需要支付高昂的固定成本。如果L2整体流量不足,Rollup要么需要延长等待时间来凑足高价值批次,要么提高每个参与者的交易费用来覆盖成本。这就像拼车场景:要么耐心等待凑齐人数,要么车上的人多付钱让司机提前发车。

理想状态下,充足的拼车人数能够缩短等待时间、降低平均成本,同时让司机获得更高收益。L2正是通过这种"拼车经济学",为初创期流量不足或单笔交易价值较低的项目提供了可行性。这些项目若直接部署在主网或自建L2,在经济上难以维系;而选择成为L2的L3,则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这种选择逻辑与dApp选择在Optimism上直接部署,或利用OP Stack构建专属L2的决策思路高度一致。

只有当基础设施成本足够低廉时,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区块链行业的现状:只有直接涉及资金流动的交易所和DeFi应用能够合理化区块链网络的运行成本。

揭示tokenomics真相:去中心化背后的盈利密码

L2-L3结构的深层逻辑远不止简单的拼车模型,其核心驱动力在于tokenomics的设计。以中心化运行的sequencer为例,虽然运作良好,但各项目的路线图都明确指向去中心化。除了安全这个"政治正确"的因素外,更现实的原因是:只有去中心化才能实现盈利。

去中心化架构建立后,才能引入验证者和排序器的代币质押机制,实现证明者和验证者的收费体系,从而通过L3生态发展激活L2原生代币的流动性。无论是OP Stack、Arb Orbit,还是后续zk系列的L3构想,都遵循着区块链行业相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并非创新理念。

在Web3世界中,流量即金钱,这一点比Web2更加直接。L2最初是为L1扩容而生,因此天然继承了L1的流量。但问题在于,这些源自L1的流量最终大多会回归L1。因为流量就是金钱,当这些资金以L1原生资产形式存在时,最终必然要回到L1。这种现象在区块链行业被解释为"继承以太坊的正统性"——只有最终能在L1确认的资产,才是真正的"金钱"。

解构L2-L3流量博弈:从寄生到共生的生态进化论

"正统性"这个概念带着封建色彩,而L1-L2-L3的层级关系也确实与分封制度有着微妙相似。流动性从L1流向L2,使得L2难以真正独立于L1存在,且L1-L2之间的交互不仅体现在简单的入金/出金。真相是:L2的每笔交易都在增强L1原生代币的信用和价值,这实质上构成了L1的铸币税。这也解释了为何所有以太坊L2都使用ETH作为gas费支付货币。

但L2-L3的逻辑与L1-L2有所不同。L1-L2的诞生是为了给L1扩容,而L2-L3则是为了给L2引流。这是一个现实问题:L2流量不足,按照拼车逻辑就是司机还无法高效发车。面对已经形成庞大生态的项目(如Coinbase的Base),像Optimism这样的L2难以将其纳入自己的L3发展体系,只能通过OP Stack带来的跨链便利性(潜在用户引流)和Base承诺的生态发展基金贡献,来尝试捕获前者的巨大价值。

这种流量博弈正在从简单的寄生关系向共生进化。L3为L2带来原生流量,这些生于此、长于此的资源由L2提供所谓的"正统性"。随着L3以App Chain形式实现大规模Web3迁移,真正产生对L2有经济意义的流量,整个生态系统将实现从流量寄生到价值共生的进化。

L2-L3架构的硬核挑战: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中心化暗礁:审查机制与MEV捕获的致命诱惑

各类Rollup的中心化定序器(sequencer)架构存在显著风险。虽然区块链底层通过私钥签名机制防止了交易伪造,但中心化定序器仍拥有过大的权力:它可以拒绝打包特定用户的交易、按自身利益排序交易,甚至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跨链协议带来的外部资产。例如在Base这条L2链上,除了常见的三明治攻击,Coinbase完全可能要求只有通过其KYC认证的用户才能向Base转入资金,并通过白名单机制封锁非KYC用户的提现路径。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问题在所有区块链中都存在,但在L2中尤为突出。由于用户规模尚未达到一定程度,许多在L1已被限制的MEV攫取手段在L2仍然可行。中心化的定序器系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而实现定序器去中心化则需要具备深厚资质的项目方来推动。

成本悖论:sub-cent场景仍未攻克的技术瓶颈

即便实现了Rollup-over-rollup或Validium等L3扩容方案的所有愿景,成本问题依然未能彻底解决。单次交易费用仍然无法满足sub-cent(低于一美分)级别的超低成本场景需求。当网络需求增加时,交易费用仍会随之上涨,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需要高频、低价值交互的应用场景的发展空间。

客户端多样性困局:去中心化路线图的未完成答卷

以太坊主网的优势在于不规定具体的出块和验证客户端,通过客户端多样性来保障网络安全——即使某种客户端出现漏洞,也不会影响整体系统安全。然而,各类L2在客户端多样性方面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毕竟其证明器(prover)和定序器(sequencer)的去中心化路线图都还停留在构思阶段。此外,主网的每次升级都需要L2相应跟进,这对治理机制和去信任目标的实现都构成了重大挑战。

破除技术迷思:金融场景天花板与游戏生态的适配困境

以太坊的L1-L2-L3架构,在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的约束下,性能上限仍难以支撑大规模用户的高频、低价值交互需求,例如Web2中常见的社交和游戏场景。本质上,人类行为具有显著的头部效应——多数经济价值集中在极少数行为中。如果区块链仅局限于金融领域,Web3将难以突破现有圈子、实现真正的出圈。

游戏是最具破圈潜力的赛道,因其能凭空创造需求、自定义规则,且无需强现实依托即可建立用户粘性。然而,现有以太坊层级结构在经济层面过度依赖流动性驱动,其本质是追逐体系内最高APY/ROI的收割逻辑——这与市场中的板块轮动、NFTFi及Meme热潮同属一类经济动因。这种结构不仅在技术上难以适配游戏所需的高频、低成本交互,更因流动性过剩而对游戏持久性构成双刃剑。

从实践看,Web3游戏面临的根本矛盾在于:传统游戏厂商不愿冒险采用新体系,而独立团队又受制于同质化竞争和用户增长难题。现有几个主流L2并非游戏孵化的最优土壤。真正可持续的游戏生态,需跳出以太坊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分封模式,寻找更开放、低门槛、高容忍度的技术架构。

揭示区块链分野:经济分封制与开放实验场的价值博弈

以太坊通过L1-L2-L3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经济分封系统”:L2代币本质上在为以太坊打工,流动性自上而下分配,且最终需回馈L1信用体系。这种结构在捕获高价值金融行为上表现差强人意,但却无形中排斥了低经济价值的创新场景——例如真正具有可玩性的游戏应用。

有人认为,随着zkEVM、L3等技术进步,非以太坊公链已失去存在价值。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们的核心价值正是“非以太坊”属性。区块链世界具有天然的自我解体倾向,因资本流动高度自由、技术壁垒相对有限。Cosmos、Binance Greenfield、StarkNet的zkVM等生态,正凭借更松散的经济耦合、更低的DA要求、更高的中心化容忍度,成为真正适合游戏和创意类Dapp生长的“开放实验场”。

以太坊的使命或是服务于高价值金融场景,而非覆盖所有链上行为。这意味着,那些不追求极致去中心化、不需强金融属性的应用,可能在以太坊宇宙之外找到更适宜的生存土壤——甚至长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生态。

畅想未来图景:非以太坊生态如何开辟Web3新大陆

未来的区块链生态格局将呈现更显著的分化:以太坊体系专注承接金融级应用,而非以太坊生态(如Cosmos应用链、StarkNet的CairoVM等)则更适合承载游戏、社交、创意类项目。这种分野并非竞争替代,而是场景适配的必然结果。

如果某一L2未来宣布独立于L1运行——这在模块化区块链趋势下已非天方夜谭——它将不得不独自承担安全性、去中心化等维度的成本与挑战。但反过来,这也为真正具备原生流量的应用链提供独立发展、自我演化的可能。

Web3的终局不应是单一宇宙的无限扩张,而是多链并存、各司其职的生态联邦。金融在L123层级中闭环运转,游戏与社交在更具弹性的非以太坊链上生根发芽——或许这才是区块链实现规模化和出圈的可行路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