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金融图景:未来,房产租金、艺术品所有权甚至私募信贷收益都能像股票一样自由交易。区块链技术将打破传统资产的地域和流通限制,把房地产、艺术品等非标资产转化为可全天候交易的数字代币,释放巨大的流动性潜力。
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这个被誉为“金融革命”的领域,却发现一个核心矛盾:技术可行并不等同于市场流动性。尽管已有240-250亿美元的现实资产被成功代币化,覆盖15个区块链网络,但真正活跃的二级市场尚未形成。2025年的深度研究报告指出,虽然资产数字化技术已经成熟,但让这些数字资产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仍然缺位。
本文将从四个维度系统剖析RWA流动性困境:首先揭示市场结构的失衡真相,其次通过链上数据验证流动性匮乏的现状,然后深入分析阻碍流动性的结构性障碍,最后提出构建流动性生态的破局方案。这场代币化革命的下半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市场生态的系统性重构。

表面风光的百亿市场:链上存钱罐的真相
RWA 代币化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未来,房产租金、艺术品所有权、私募信贷收益等各类资产,都能像股票一样轻松交易。区块链技术被寄望于打破传统金融的物理和地域限制,将原本难以流通的房地产、艺术品等非标资产,转化为可全天候无摩擦交易的数字代币,释放其流动性潜力。
截至今年年中,已有240–250亿美元的现实世界资产(不包括稳定币)成功上链,覆盖15个不同的区块链生态系统。这一数据初看令人惊叹,似乎标志着代币化的巨大成功。然而,进一步分析市场结构,就会发现繁荣表象下的失衡与局限。
,私募信贷和代币化美国国债几乎垄断了整个RWA市场,两者合计占据约90%的份额。这些资产之所以占据主导,是因为它们本质上是面向机构和高净值用户的“链上存钱罐”。投资者通过DeFi协议购买如贝莱德的BUIDL基金,或通过Ondo Finance等平台持有代币化美债,核心诉求是获取稳定收益,而非频繁交易。因此,尽管市值庞大,整个市场的主流模式是“买入并持有”,而非活跃的二级市场流通。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理论上最应受益于流动性提升的资产类别——如房地产、艺术品和中小企业贷款,仅占整个RWA市场的约3%。代币化房地产的总市值仅约3亿美元,艺术品和碳信用等品类更是不足1亿美元。这表明,代币化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仍集中于包装那些原本就具备一定流动性或低波动性的资产,而非真正攻克结构性“非流动”资产的难题。
可以说,RWA市场表面上构建了一座座华丽的数字金库,但其中存放的多数是“定期存单”,而非“随时可交易的现金”。
链上数据揭穿神话:高市值背后的'僵尸市场'
市场结构暴露了宏观问题,而链上微观数据则以更直观的方式证实了流动性的匮乏。通过对RWA.xyz和Etherscan等平台的数据分析,从代币持有者分散度、月度活跃地址和交易频率等维度,可以勾勒出真实的流动性图景。
以市值领先的贝莱德BUIDL代币为例,其总值达24.2亿美元,月度转账金额超过18亿美元。然而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一庞大资产的持有者仅有85个,每月活跃地址更是低至30个。这表明巨额资金流动主要发生在项目方与少数机构投资者之间的铸造与赎回环节,真正的二级市场交易几乎不存在。
这种现象在RWA领域十分普遍。Centrifuge发行的国债代币TRSY仅有6个持有者,而RealT平台发行的房地产代币年换手率仅为1次,与发达市场股票的高换手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数据无情地戳破了"代币化即高流动性"的神话,显示出这些所谓"流动资产"在链上的表现犹如一潭死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代币化黄金产品PAXG,其持有者超过69,000名,每月转账达52,000笔,交易活动持续稳定。PAXG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广泛的市场准入:登陆了币安、Kraken等主流交易所以及Uniswap等去中心化平台,提供了无需许可的交易渠道和实时价格发现机制。这一成功案例犹如一面镜子,照出其他RWA资产的根本问题:缺乏开放、统一、易进入的交易市场。
锁死流动性的四大“无形镣铐”
尽管资产已成功上链,但现实世界资产(RWA)的流动性仍受到多重结构性障碍的严重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监管铁幕:证券属性导致的KYC/合格投资者门槛
大多数RWA代币在法律上被归类为“证券”,必须遵循严格的证券法规。为满足合规要求,发行方通常设置多重准入门槛,例如仅允许通过“了解你的客户”(KYC)验证或具备“合格投资者”资质的用户参与交易。尽管“白名单”机制确保了合规性,却大幅限制了潜在交易者的范围,削弱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投资者在交易前需完成复杂的链下签约和身份验证流程,使得交易远非宣传中的“无摩擦”。
2. 市场孤岛:DEX/ATS/OTC割裂的流动性碎片
RWA市场呈现出高度割裂的状态,缺乏统一的中央交易场所。资产分散在各类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另类交易系统(ATS)以及非正式的场外交易(OTC)网络中,形成多个互不相通的“流动性孤岛”。由于订单流无法有效汇聚,价格发现效率低下,交易成本显著上升。
3. 估值黑箱:异质资产定价困难与流动性折扣
RWA资产具有高度异质性,每项资产的风险、法律属性和价值特征各不相同,导致公允价值难以确定。信息不对称使得交易者很难就资产价值达成共识,造成巨大的买卖价差。为弥补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退出困难,投资者往往要求较高的“流动性折扣”,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形成自我强化的非流动性循环。
4. 做市真空:专业流动性提供者的系统性缺失
在成熟金融市场中,做市商通过持续提供买卖报价来维持市场流动性和缩小价差。然而,RWA生态中专业做市商极为稀缺。尽管部分DeFi协议试图通过流动性挖矿等机制激励用户提供流动性,但对于交易量低、非标准化的RWA代币而言,这些措施难以吸引和维持稳定的流动性供给。
此外,高昂的链上交易费用(Gas Fee)以及跨链互操作性的技术障碍,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困境。

破局者的路线图:构建流动性生态的四维工程
面对RWA流动性困境,破局需要系统性构建,而非单一维度的修补。以下是构建流动性生态的四维工程:
混合市场架构:中心化合规发行+DeFi二级交易
纯粹去中心化或中心化模式均存在短板,混合架构成为可行路径。通过受监管的中心化平台处理资产发行、合规审查与托管,确保资产真实性与合法性,再通过技术桥梁将合规代币接入去中心化协议(如AMM池)进行二级市场交易。这种模式既满足监管要求,又利用DeFi的可组合性提升流动性效率。
抵押流动性模式:MakerDAO国债抵押生成DAI的创新
直接交易并非获取流动性的唯一方式。MakerDAO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将代币化美国国债等RWA资产作为抵押品,生成稳定币DAI。持有者无需出售资产即可获得流动资金,尤其适合房地产、私募股权等长期持有类资产。这种“间接流动性”模式为非高周转资产提供了灵活解决方案。
监管沙盒突破:欧盟DLT试点制度的实践路径
监管创新是流动性释放的关键。例如欧盟DLT试点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前提下适当放宽准入限制,允许更广泛群体参与市场交易。此类沙盒机制为RWA交易提供了合规试验场,有助于打破证券属性带来的KYC与合格投资者壁垒。
基础设施升级:估值平台+机构级托管+收益激励
流动性需要底层设施支撑:
- 建立专业估值平台(如RWA.xyz),提供标准化披露与第三方估值报告,破解异质资产定价难题;
- 发展机构级托管与合规交易所,增强市场信心并降低交易风险;
- 设计收益共享机制,将资产利息部分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激励持续做市。
技术层面还需优化链上交易成本与跨链互操作性,为流动性提供平滑的技术通道。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切代币化的东西都能顺利卖掉吗?”,的答案是:技术可行,但市场尚未成熟。RWA代币化已经证明其在技术层面的可实现性,但这只是整个发展进程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构建一个成熟、完善且协调的市场生态系统。
流动性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持续培育。必须将“提升流动性”从美好的愿景转变为RWA项目设计的核心目标与首要任务。这意味着需要打破监管壁垒、连接割裂的市场孤岛、解决资产估值难题,并引入专业的做市机制。
展望未来,当代币化技术在监管框架、市场结构和金融工具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后,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高效、普惠的RWA交易时代。届时,资产代币化将不再仅仅是技术实验,而将成为推动全球资产流动和金融包容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