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学院 > 正文

‌Pectra升级后Blob市场萎缩:技术迭代还是需求转移?‌

Pectra升级后Blob市场的“萎缩”表象,本质上是技术迭代主导的经济价值重构,而非需求的绝对减少。尽管以太坊Layer 2的Blob使用量显著增长(每日购买量增加20.8%),但由于技术优化带来的费用下降和效率提升,市场呈现“量增价跌”的特征,叠加部分需求向竞品生态转移,共同形成了这一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

image.png

一、Pectra升级与Blob市场的背景变迁

2025年5月7日实施的Pectra升级,是以太坊针对Layer 2可扩展性的一次里程碑式优化。其核心改进直指Blob存储机制——作为EIP-4844引入的临时数据存储单元,Blob是Layer 2(如Rollup)将交易数据提交至以太坊主网的关键载体,直接关系到Layer 2的运营成本与用户体验。  

Pectra升级的三大核心动作彻底改变了Blob市场的底层逻辑:

- 费用断崖式下降:据Alchemy工程主管Noam Hurwitz透露,升级后Blob费用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接近“零边际成本”,直接降低了Layer 2的运营负担;

- 吞吐量指数级提升:Coin Metrics数据显示,Base、Optimism等主流Rollup的交易量从升级前的800万激增至1400万,增幅超70%;

- 存储机制优化:通过EIP-7691改进数据可用性逻辑,单个Blob可承载的交易信息密度显著提升,冗余数据需求大幅减少。  

这些技术变革直接引发了Blob市场的“数据悖论”:一方面,Layer 2对Blob的实际使用量显著增长(新浪财经数据显示Rollup每日购买Blob数量增加20.8%);另一方面,以太坊主网因Blob相关收入下滑,甚至跌出行业收入前20名(加密头条分析),形成“繁荣中的萎缩”假象。

二、市场数据矛盾:量增价跌的底层逻辑

要理解Blob市场的“萎缩”争议,需先拆解两组核心数据的矛盾:  

1. 需求端:Layer 2活跃度的全面爆发

升级后,Layer 2生态呈现“量价齐升”的繁荣景象:

- Blob使用量增长:新浪财经数据显示,Rollup每日购买的Blob数量从升级前的约20,700个增至25,000个以上,增幅20.8%;

- 交易规模扩张:Coin Metrics数据显示,Layer 2整体交易量从800万增至1400万,增幅超70%,用户活跃度创下历史新高。  

这表明Blob的实际“需求”并未萎缩,反而因成本下降和体验优化,吸引了更多用户和开发者。  

2. 价值端:经济贡献度的结构性下滑

与需求增长形成反差的是,以太坊主网从Blob市场获得的经济回报显著缩水:

- 收入排名下滑:加密头条分析指出,升级后以太坊主网收入跌出行业前20名,Blob费用的“低价化”直接削弱了其作为主网收入来源的地位;

- 单位价值压缩:Gate.io数据显示,2025年7月Blob市场总收入较2024年同期下降40%,即便使用量增长20.8%,也难以抵消单价下跌的影响。  

这种“量增价跌”的现象,本质是技术迭代对市场价值分配机制的重塑——Blob从“高溢价资源”转变为“基础公共品”,经济价值让位于生态规模扩张。

三、技术迭代:主导市场重构的核心力量

Blob市场的价值收缩,首要驱动力是Pectra升级带来的技术迭代效应,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  

1. 费用机制:从“稀缺资源”到“近乎免费”

在Pectra升级前,Blob因存储成本较高,长期处于“卖方市场”,费用波动较大(曾因Layer 2拥堵一度飙升至数十ETH/Blob)。升级后,通过优化数据可用性层(Data Availability)的成本结构,Blob费用降至“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水平。  

这种价格变革直接导致“量增价跌”的经济学现象:尽管Layer 2购买的Blob数量增加20.8%,但单位Blob的费用下降幅度远超使用量增幅,最终导致总收入下滑。Alchemy工程主管Noam Hurwitz将其比喻为“从按GB付费的昂贵云存储,转向无限流量的免费Wi-Fi”——用户使用量暴增,但服务商收入未必同步增长。  

2. 技术效率:单个Blob承载能力的跃升

Pectra升级通过EIP-7691优化了Blob的存储逻辑,提升了数据压缩效率和信息密度。具体而言:

- 数据压缩技术:新协议支持更高效的交易数据编码方式,单个Blob可承载的交易信息较升级前增加约30%;

- 冗余需求减少:优化后的存储机制降低了数据可用性的冗余要求,Layer 2无需为“安全冗余”购买额外Blob,进一步减少了无效需求。  

技术效率的提升,使得Layer 2能用更少的Blob完成更多交易,间接降低了整体市场的“表观需求”。

四、需求转移:次要影响的边界与规模

尽管技术迭代是主导因素,但需求转移对Blob市场的“萎缩”亦有一定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  

1. 跨链竞争:比特币Layer 2与高性能公链的分流

2025年加密生态呈现“多链竞争”加剧的趋势,部分需求从以太坊Layer 2流向其他生态:

- 比特币Layer 2崛起:BitVM技术成熟后,比特币Layer 2(如Bitlayer)生态快速扩张,2025年Q2 TVL增长150%,吸引了部分原以太坊DeFi用户;

- 独立DA层分流:Celestia、EigenDA等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独立公链,以更低成本提供类似Blob的存储服务,分流了部分对成本敏感的开发者。  

不过,这些分流效应仍属“局部现象”。Coin Metrics数据显示,以太坊Layer 2仍占据整个Layer 2市场60%以上的交易量,仍是无可争议的主导者。  

2. 应用层创新停滞:生态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以太坊生态自身的应用创新放缓,也间接限制了Blob需求的进一步扩张:

- DeFi与NFT的瓶颈:2024-2025年,以太坊DeFi和NFT领域缺乏突破性创新,用户增长主要依赖成本下降而非新场景驱动;

- AI+Web3的缺席:尽管AI与区块链融合成为行业热点,但以太坊Layer 2尚未出现现象级的AI+DeFi应用,未能打开新的Blob需求空间。  

image.png

五、结论:技术迭代重构市场,应用创新决定未来

Pectra升级后Blob市场的“萎缩”争议,本质是一场由技术迭代主导的市场价值重构:  

  • 技术迭代是核心驱动力:Blob费用的“近乎零成本”化和存储效率的提升,导致市场呈现“量增价跌”特征——需求(使用量)未减,但经济价值(收入)因单价暴跌而下滑;  
  • 需求转移是次要影响:比特币Layer 2和独立DA层的分流效应客观存在,但尚未动摇以太坊Layer 2的主导地位;  
  • 未来关键在应用层创新:若以太坊生态能重启应用创新(如AI+DeFi、实时社交等新场景),Blob市场可能通过“量的爆发”弥补“价的损失”,实现价值回升;反之,低费用模式可能长期重塑Blob市场的经济模型,使其成为Layer 2生态的“基础设施”而非“利润中心”。  

对用户和开发者而言,Blob市场的“萎缩”争议恰恰证明了以太坊Layer 2的成功——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将价值从基础设施层让渡给应用层和用户,这或许正是区块链规模化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