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中国尚未承认以太坊(ETH)的货币属性,相关交易活动仍被纳入非法金融行为范畴。从政策脉络看,自2017年叫停ICO、2021年银发〔2021〕237号文明确虚拟货币业务非法性以来,监管立场始终保持严格限制,且2025年无实质性政策松动迹象。以下从监管框架、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展开深度分析。
一、监管政策框架:从禁令到持续收紧
中国对ETH交易的监管呈现"立法先行、执法强化"的特点。2017年9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首次明确ICO本质是"非法公开融资",ETH等代币被纳入整顿范围。2021年9月的银发〔2021〕237号文进一步升级管控,将虚拟货币"兑换、交易、代币发行融资等活动"全面界定为非法金融行为,并要求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切断交易服务渠道。
2025年的政策信号持续释放从严信号。6月陆家嘴论坛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重申"防范虚拟货币风险是金融稳定的重要议题",未提及任何监管松绑可能。这与国际监管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同期美国通过《GENIUS法案》将ETH归类为"商品型数字资产"、欧盟MiCA框架允许合规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运营,而中国仍坚持"零容忍"态度。
二、法律风险图谱:刑事、民事与行政责任交织
(一)直接法律风险:刑事追责与合同无效
- 刑事风险:ETH交易最突出的刑事风险集中于洗钱、诈骗及非法集资领域。根据《刑法》第191条,若利用ETH转移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等违法所得,可能构成洗钱罪,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5年5月浙江警方破获的跨境洗钱案中,犯罪团伙通过境外交易所将ETH与法币兑换,涉案金额达1.2亿元,主犯最终以洗钱罪定罪。此外,以ETH为标的开展"保本理财""质押挖矿"等活动,可能触犯《刑法》第176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 民事风险:虚拟货币交易合同效力已被司法实践否定。2021年深圳某法院审理的ETH借贷纠纷案中,法院援引《民法典》第153条"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判定双方借贷合同无效,仅支持返还本金(扣除已支付利息)。此类判例表明,ETH相关民事行为难以获得司法保护。
(二)间接风险:外汇管制与税收合规
ETH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为跨境资产转移的潜在工具,但这恰好触碰中国外汇管制红线。《外汇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每年外汇额度为5万美元,且不得用于"境外投资"。通过ETH向境外平台转移资产,可能被认定为"逃汇",面临最高5年有期徒刑(金额巨大或情节严重者可至10年)。
税收层面存在"法律要求与征管空白"的矛盾。《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虚拟货币交易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需按20%税率申报,但实践中因交易匿名性强、税务部门缺乏监测手段,多数交易未纳入征管。然而,2025年税务总局"智慧税务"系统升级后,已开始通过链上数据分析追踪大额ETH交易,未来征管可能强化。
三、风险应对策略:个人与企业的合规路径
(一)个人用户:规避交易、防范资产风险
尽管境内交易所已基本清退,但仍有部分用户通过VPN接入境外平台交易,这种行为存在多重隐患:一是境外平台不受中国监管,资金安全无法保障;二是2025年多地公安部门加强"穿透式监管",通过IP地址、资金流向溯源,浙江、广东等地已出现用户因使用境外平台被冻结银行账户的案例。
对于持有ETH的个人,需警惕资产查封风险。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若ETH被认定为"犯罪工具"或"违法所得",公安机关可依法扣押。建议避免将ETH用于任何经营性活动,且不参与"质押挖矿""借贷"等衍生业务。
(二)企业机构:严守业务红线
企业若涉足ETH相关业务,可能面临"双重处罚"。一方面,若接受ETH作为支付工具,可能被认定为"变相开展代币流通",依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25条,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另一方面,若为ETH交易提供技术支持(如开发钱包、交易系统),可能构成《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的共犯。
合规建议包括:建立虚拟货币"黑名单"审查机制,拒绝接受ETH支付;财务系统中明确禁止虚拟货币核算;员工培训中强调"不得参与任何虚拟货币交易"。
四、未来趋势:政策会松动吗?
从当前监管逻辑看,中国对ETH的限制本质是"风险防控优先于创新包容"。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与资本项目管制、反洗钱体系存在根本冲突,而ETH的智能合约功能又可能被用于非法融资。短期内(1-2年),在美联储加息周期未结束、全球金融风险仍高的背景下,监管政策难以转向。
若未来出现政策调整,可能先从"数字资产属性确认"突破。《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部分学者建议将ETH归类为"网络虚拟财产"而非"货币",但这一观点尚未进入立法议程。
结论
ETH交易在中国的合法性判断清晰:当前属于非法金融行为,参与者需承担刑事、民事及行政责任。对于个人而言,"不交易、不持有、不参与"是风险最低的选择;对于企业,需建立虚拟货币"零接触"机制。若涉及ETH相关纠纷,建议优先援引《民法典》第127条主张数据权益,但需认识到司法实践中保护力度有限。在全球监管分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严监管"模式预计将持续,任何政策松动信号需以官方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