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ETH行情 > 正文

SEC放行加密ETF实物申赎 数字资产加速融入主流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期的一项监管调整正在重塑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的边界。当地时间周二,SEC正式批准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产品(ETP)采用"实物申赎"机制,终结了此前仅允许"纯现金"申赎的限制。这一机制变革使加密ETP在运营逻辑上与股票、债券等传统ETP全面对齐,被业内视为数字资产获得主流金融体系认可的标志性事件。

image.png

核心事件:SEC监管转向的标志性意义

实物申赎机制并非新鲜事物,在传统金融市场中,授权参与者(多为机构投资者或做市商)可通过兑换大量ETP份额,直接获取基金持有的基础资产篮子,这一流程既提升了产品流动性,也优化了税务效率。但在加密领域,由于涉及数字资产托管、跨链结算、私钥安全等特殊挑战,该机制长期被监管层搁置。

此次SEC的政策松绑,突破了加密货币作为"另类资产"的监管桎梏。尽管SEC尚未明确表态后续是否会放宽更多限制,但市场普遍将其解读为詹斯勒领导的监管团队对加密领域态度转向务实的重要信号——从被动限制转向主动构建适配的监管框架。

机制对比:从"现金枷锁"到"实物自由"的效率跃升

自首批比特币、以太币跟踪基金问世以来,加密ETP始终受限于纯现金申赎模式。这种模式要求申赎时必须通过法币结算,不仅增加了交易摩擦成本,还因频繁的现金兑换产生额外税务支出。实物申赎机制的引入,虽不会直接改变普通投资者的交易体验,却为发行方构建了与传统金融产品一致的"基础设施"。

Bitwise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亨特·霍斯利指出,这一调整的核心价值在于"消除了加密ETP的二等公民标签"。当加密ETP能够像股票ETF一样通过基础资产直接申赎,其在定价效率、套利空间和规模扩张上的潜力将被彻底释放。

市场反响:象征性突破背后的行业期待

彭博情报高级ETF分析师埃里克·鲍尔丘纳斯强调,此次机制变革的"象征意义远大于短期实际影响"。在他看来,SEC的批准意味着监管层已承认加密资产具备成为ETP基础资产的资质,这为后续更多创新产品铺路。

业内普遍预期,实物申赎机制可能加速加密ETP的规模扩张。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市场加密ETP总规模约300亿美元,而传统股票ETF市场规模超7万亿美元。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机构资金入场的顾虑将进一步降低。

未来展望:主流化进程中的监管博弈

除实物申赎机制外,SEC同时暗示将推进两项配套措施:一是评估混合资产加密ETP的审批可能性,二是研究加密ETP期权产品的上市条件。这些动向表明监管层正系统性地构建加密金融产品的生态体系。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实物申赎要求发行方具备完善的加密资产托管能力,当前仅有Coinbase、灰度等少数机构通过SEC的托管资质审查,中小发行方可能面临更高的合规门槛。这种"头部集中"效应,或将在短期内加剧加密ETP市场的竞争分化。

结语

SEC对实物申赎机制的放行,本质上是监管逻辑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当加密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美元、机构持仓占比超40%,传统金融的"管道设施"向数字资产开放已成必然。这一步虽小,却标志着加密货币从边缘资产向主流配置品的转型,正式进入"监管适配"的新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