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学院 > 正文

‌Lido市占跌破26%:ether.fi靠再质押能否颠覆格局?‌

Lido市占跌破26%:ether.fi靠再质押能否颠覆格局?  

核心结论:ether.fi凭借再质押技术实现快速增长,2025年底前市占率有望突破8%,但难以颠覆Lido的头部地位。两者或将形成“基础质押+高级策略”的互补生态,共同推动以太坊质押市场从“单一流动性质押”向“多元化策略竞争”转型。

image.png

一、Lido市占下滑:垄断隐忧与市场分散化的双重冲击

2025年8月数据显示,以太坊流动性质押龙头Lido的市场份额已跌至24.4%,较2023年末32.3%的高点下滑超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这一趋势背后,是行业对“质押集中化风险”的担忧与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共同作用。  

1.1 机构撤离:33%临界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Lido曾长期占据以太坊质押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这引发了以太坊核心开发者对“验证器垄断风险”的警告——若单一协议控制过多验证节点,可能威胁网络去中心化安全。2024年起,灰度、Coinbase等机构投资者开始主动分散质押配置,仅2025年Q2就有超42万ETH从Lido转出,其中34.4万ETH流向Figment等中小型平台,直接推动Figment市占率升至4.5%。  

1.2 技术迭代滞后:从“先发优势”到“创新瓶颈”

Lido的核心模式是“单一ETH质押+stETH流动性释放”,年化收益稳定在4-6%(含通胀奖励),但缺乏策略多样性。当市场从“有无流动性”转向“收益效率”竞争时,其产品迭代速度明显落后。尽管Lido在2024年加速集成DVT(分布式验证器技术)以提升去中心化程度,并在2025年7月成功抵御黑客攻击(仅损失1.4ETH),但未能扭转用户对“收益天花板”的担忧。  

二、ether.fi的差异化突围:再质押技术如何重构收益逻辑?

在Lido份额下滑的同时,以ether.fi为代表的新兴平台通过“再质押”技术打开增长空间。其2024年Q2用户量环比激增120%,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2.1 再质押:解锁“二次收益”的创新范式

再质押(Restaking) 是指将已质押的ETH(或衍生凭证)解锁后,重新部署至其他DeFi协议(如EigenLayer、Aave),在维持原始质押权益的同时,额外获取跨协议收益。例如,用户通过ether.fi质押ETH后,可将凭证stETH再次质押到EigenLayer的安全池,获得基础质押收益(4-6%)+ EigenLayer协议奖励(2-5%)+ ether.fi代币空投的三重回报。  

2.2 生态卡位:从“单一协议”到“跨链策略网络”

与Lido聚焦ETH质押不同,ether.fi构建了“质押+再质押+流动性挖矿”的组合策略。其会员等级制度(根据质押规模提供现金回馈升级)吸引了大量中小散户,2025年上半年新增用户中70%为持仓10 ETH以下的个人投资者。此外,ether.fi早期与EigenLayer深度绑定,虽然后者转向模块化区块链基础设施,但双方的跨协议安全合作仍为其提供了独特生态优势。  

三、Lido vs ether.fi:核心能力对比与生态边界

维度Lidoether.fi
技术核心流动性质押(单一资产)再质押+跨协议策略组合
收益结构固定收益(通胀奖励为主)复合收益(基础+跨协议+代币激励)
风险特征集中式节点风险(DVT缓解中)跨协议依赖风险(受EigenLayer等影响)
用户画像机构为主(持仓1000 ETH以上占比60%)散户为主(持仓10 ETH以下占比70%)

3.1 Lido的护城河:规模效应与合规优势

尽管份额下滑,Lido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流动性深度,stETH在Curve、Uniswap等平台的日均交易量超10亿美元,远高于ether.fi的衍生凭证;二是机构信任,其通过SOC 2合规认证,成为灰度等传统机构的首选质押渠道。  

3.2 ether.fi的短板:风险敞口与生态依赖

再质押的高收益伴随高风险。2024年EigenLayer因智能合约漏洞导致安全池亏损时,ether.fi用户平均损失达本金的3.2%。此外,其收益模型高度依赖第三方协议(如EigenLayer的奖励政策、代币空投节奏),独立性较弱。  

四、未来格局:颠覆还是互补?三大变量决定竞争走向

4.1 技术成熟度:再质押基础设施的稳定性考验

ether.fi的增长高度依赖底层协议(如EigenLayer)的成熟度。若2025年EigenLayer完成模块化升级并提升安全机制,再质押风险敞口将显著降低,ether.fi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反之,若再次出现跨协议安全事件,可能重挫用户信心。  

4.2 监管政策:SEC征税规则的潜在冲击

2025年Q3美国SEC将召开质押收益征税听证会,若新规要求平台代扣再质押收益税,可能大幅削弱ether.fi的“高收益”吸引力(其综合收益中40%来自跨协议奖励)。相比之下,Lido的单一收益结构受政策影响较小。  

4.3 市场分化:从“零和竞争”到“分层生态”

随着质押市场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用户需求可能出现分层:机构投资者更看重Lido的合规性与流动性,风险偏好散户则倾向ether.fi的高收益策略。这种分化可能推动两者形成“基础质押+高级策略”的互补生态,而非颠覆式替代。  

image.png

五、结论:ether.fi难成“颠覆者”,但将重塑市场规则

综合技术、生态与监管因素,ether.fi在2025年底前市占率有望突破8%,但难以撼动Lido的头部地位。其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再质押技术证明了“质押协议可通过策略创新创造增量价值”,推动整个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争”。未来,以太坊质押市场可能呈现“Lido主导机构市场+ether.fi引领散户创新”的二元格局,而DVT技术的普及(Lido、ether.fi、Puffer均在集成)将进一步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加速市场分散化。  

对于用户而言,选择逻辑已从“选平台”变为“选策略”——追求稳定选Lido,博取高收益选ether.fi,而风险控制能力将成为决定长期生存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