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曾提出,通过分片技术与Layer 2协同,以太坊系统整体TPS(每秒交易数)有望提升至10万级别,这一目标被视为解决高Gas费问题的关键路径。但从技术本质与市场规律看,分片技术并非“终结”高Gas费的万能钥匙,而是通过提升数据可用性、支持Layer 2扩容的底层基础设施,最终实现“容量提升-成本下降”的协同效应。
一、分片技术:从“单链拥堵”到“并行处理”的底层革新
核心逻辑:数据可用性优先于直接降费
分片技术的本质是将区块链网络分割为多个并行处理单元(“分片”),每个分片独立存储部分数据并处理交易,从而突破单链模式下的容量瓶颈。但需明确的是,分片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数据可用性——即通过分散数据存储压力,为Layer 2(如Rollups)提供低成本的数据上链支持,而非直接降低Gas费。
例如,2025年坎昆升级后生效的Proto-Danksharding(EIP-4844),通过引入“Blob数据”分离交易执行与数据存储,使Rollups的数据成本较2023年降低超70%。这种“分片为Layer 2让路”的设计,本质是将L1定位为“安全结算层”,而将高吞吐需求交给Layer 2承担。
V神的10万TPS目标:多技术协同的结果
V神提出的“10万TPS”并非单一分片技术的成果,而是分片+零知识证明(ZK)+协议层优化的复合方案。例如,ZK-Rollups通过零知识证明压缩交易数据(如ZK-EVM可将成百上千笔交易压缩为一个证明),而分片为这些压缩数据提供低成本存储,二者结合实现“去中心化+高吞吐”的平衡。2025年提出的“Glamsterdam升级”进一步解耦区块验证与执行,使验证节点无需处理全部交易数据,仅需验证分片内的区块有效性,效率提升显著。
二、分片如何间接影响Gas费:供需关系的再平衡
Gas费本质由链上资源供需决定:当需求(如交易、合约调用)超过链上容量时,用户需支付更高Gas费争夺区块空间。分片技术通过以下路径缓解供需矛盾:
1. 为Layer 2扩容提供“数据土壤”
Layer 2的核心瓶颈在于“数据上链成本”。以Optimistic Rollups为例,其需将交易数据提交至L1以确保安全性,而分片技术(如Proto-Danksharding)通过Blob数据机制,大幅降低数据存储成本。2025年数据显示,以太坊Layer 2交易成本较2023年下降超70%,正是分片支持下的直接结果——当Layer 2承接大部分用户需求,L1主链拥堵缓解,Gas费自然回落。
2. 经济模型的动态平衡
即便分片提升了L1容量,Gas费仍受需求波动影响。若Web3应用大规模普及导致用户需求同步激增(如数百万用户同时使用链上社交或DeFi协议),Gas费可能再度上涨。但分片技术通过“容量弹性”降低了极端拥堵的频率:当单一分片负载过高时,系统可动态调整分片数量或数据分配,避免单点拥堵引发的Gas费暴涨。
三、2025年现状:分片落地后的生态重构
截至2025年8月,以太坊已完成Proto-Danksharding部署,分片技术的实际影响开始显现:
1. Layer 2成为生态主导
分片提供的数据支持让Layer 2从“补充方案”升级为“主流载体”。例如,Celo等公链选择迁移至以太坊Layer 2,利用其安全性与低成本优势;Uniswap、Aave等头部协议也将大部分交易迁移至ZK-Rollups,L2日活用户占比超60%。这种“L1结算+L2执行”的分工,使Gas费压力从L1主链转移至Layer 2,整体用户成本显著下降。
2. 技术竞争倒逼创新
分片技术路线也面临挑战:Solana通过单体链垂直优化实现高吞吐,Celestia则以“模块化区块链”专注数据层服务,与以太坊形成差异化竞争。为应对挑战,以太坊社区正探索“原生Rollups”方案——利用L1验证者直接参与Rollups证明验证,进一步减少信任依赖,这一方案若落地,可能使Layer 2成本再降30%。
四、风险与边界:分片技术的“不能”与“有限”
尽管分片推动了扩容,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限制:
1. 跨分片通信复杂性
分片间数据交互需通过“信标链”中转,可能导致延迟或安全风险。例如,跨分片资产转移需多轮验证,若设计不当可能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这也是以太坊分片方案分阶段落地的核心原因。
2. 去中心化与效率的平衡
分片可能降低单个节点的硬件门槛(节点仅需存储分片数据),但也需确保分片验证者的去中心化——若分片节点过于集中,可能成为攻击目标。以太坊通过“随机分配验证者至分片”机制缓解这一风险,但长期仍需经济模型(如惩罚机制)与技术设计的双重保障。
3. 需求增长的“天花板”
若Web3应用用户规模从亿级跃升至十亿级,即便分片+Layer 2的容量提升10倍,仍可能面临新的供需失衡。此时,Gas费的长期稳定需依赖“容量扩张”与“需求调控”(如EIP-1559销毁机制)的协同。
结语:分片是“基础设施”,而非“终点”
分片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以太坊构建了“可扩展的底层数据层”,通过支持Layer 2、优化验证效率,间接缓解高Gas费问题。但“终结高Gas”需技术、经济、生态的多重协同:ZK-Rollups压缩交易数据、Glamsterdam升级提升验证效率、EIP-1559调节供需关系……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以太坊的“扩容拼图”。
V神的10万TPS预言,本质是对“多技术协同”的长期展望。对于用户而言,分片技术带来的不是“Gas费归零”,而是“成本可负担化”与“体验流畅化”——这或许正是Web3大规模普及的关键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