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学院 > 正文

‌质押率28%创新高:现货ETF会如何重塑质押市场?‌ ‌

现货ETF正在通过流动性革命、收益分配重构与竞争格局分化三大维度重塑质押市场:它不仅通过传统金融渠道为质押市场注入增量资金,还将重构收益分配机制,并加剧不同区块链协议与金融产品间的竞争,推动质押率向更高水平迈进。

image.png

一、质押市场的"新高"与ETF的"入场":现状与背景

2025年7月,以太坊质押总量突破3600万枚,占流通量比例攀升至29%(Dune数据),这一数字背后是机构资金的加速入场——贝莱德等传统金融巨头通过现货ETF渠道增持ETH,成为推动质押率创新高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全球质押市场正迎来结构性变革:美国SEC批准比特币、以太坊现货ETF的实物申赎功能,Solana等新兴链推出Staking ETF,标志着监管层对质押合规化的认可,也为传统资金进入加密质押领域打开了闸门。  

现货ETF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自2024年美国批准首只比特币现货ETF以来,这类产品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的"桥梁"。截至2025年8月,比特币、以太坊ETF自推出以来净流入超307亿美元,远超黄金ETF首年48亿美元的规模,显示出市场对"链上收益+传统金融便利性"组合的强烈需求。

二、流动性革命:从"高门槛"到"全民参与"

现货ETF对质押市场的首要重塑在于流动性提升与市场扩容。传统链上质押往往面临锁仓周期长、操作门槛高(如私钥管理、Gas费计算)等问题,而ETF通过三大机制破解这一痛点:  

其一,降低参与门槛

Coinbase等平台通过Smart Wallet集成密钥抽象技术,用户无需手动管理私钥即可参与ETF质押,将传统质押的"专业级操作"简化为"一键申购"。这种体验优化吸引了大量散户——数据显示,集成该技术后,Coinbase质押用户数3个月内增长40%。  

其二,实物申赎模式提升效率

现货ETF允许投资者用现货资产直接创建/赎回份额(如用ETH兑换ETF份额),减少了传统质押中"先买币再质押"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例如,贝莱德申请的iShares ETH ETF若落地,投资者可直接通过股票账户参与,无需接触链上操作。  

其三,传统渠道引流

ETF在美股等传统市场的上市,让银行、券商等机构得以将质押产品纳入常规理财组合。渣打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通过私人银行渠道流入加密ETF的资金中,62%明确标注"用于获取质押收益",这部分资金此前几乎从未进入链上质押市场。

三、收益分配重构:从"链上直接获取"到"基金化分配"

现货ETF正在改写质押收益的分配规则,形成"链上原生质押"与"ETF间接质押"并行的新格局。  

一方面,收益分流效应初现。若ETF明确包含质押功能(如Solana Staking ETF),收益将通过基金管理费扣除后分配给投资者,这可能分流部分原本直接参与链上质押的资金。例如,ProShares Solana ETF承诺将80%的质押收益返还投资者,其7天年化收益率达4.2%,与Solana链上直接质押的4.5%差距微小,但省去了用户自行维护节点的成本,吸引了超12亿美元资金流入。  

另一方面,监管框架决定分配模式。美国现货ETF仍被禁止直接参与质押(SEC担忧"利益冲突"),但"Project Crypto"改革计划显示,监管层正考虑允许符合条件的ETF开展质押业务。业内预计,若政策放开,贝莱德等机构可能推出"质押增强型ETF",将收益分配比例提升至90%以上,进一步挤压链上中小质押者的空间——毕竟机构通过规模效应能获得更高的质押收益率(如以太坊基金会对机构节点的额外奖励)。  

这种重构的核心矛盾在于:专业化管理vs.去中心化精神。以太坊金库公司(如CoinShares)因支持质押+DeFi组合策略,被渣打分析师认为"比单纯的现货ETF更具吸引力"——其产品不仅提供质押收益,还能通过DeFi协议放大收益,年化可达6%-8%,远超纯ETF的4%-5%。

四、竞争格局分化:协议、产品与生态的"三国杀"

现货ETF的普及正在加剧质押市场的分层竞争,形成三大战场:  

1. 底层协议之争:从以太坊到新兴链

以太坊凭借生态优势仍是质押市场的绝对主角(3600万枚质押量占全球总量的65%),但Solana、Aptos等新兴链正通过Staking ETF"弯道超车"。Solana Staking ETF上市后,其链上质押量3个月内增长210%,部分机构投资者将其视为"高收益替代选项"(Solana质押年化5.2%,高于以太坊的3.8%)。  

2. 金融产品之争:金库公司vs. ETF

传统金融机构推出的ETF与加密原生的金库公司形成直接竞争。前者胜在合规性与渠道(如通过摩根士丹利等券商销售),后者强在灵活性(支持质押资产再抵押、参与DeFi挖矿)。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机构资金中45%流入传统ETF,55%流入金库公司产品,反映出市场对"收益增强策略"的偏好。  

3. 基础设施之争:模块化区块链降低门槛

Celestia、EigenDA等模块化区块链通过分离共识层与执行层,降低了质押基础设施的搭建成本。例如,基于Celestia的定制化链可将质押节点启动成本从10万美元降至1万美元,吸引了大量中小型项目方参与质押市场,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多样性。

五、未来:质押率向35%迈进,风险与机遇并存

短期(2025年内),现货ETF的实物申赎功能将持续提升质押市场流动性,但美国监管对"ETF质押"的限制仍可能使链上质押与ETF市场并行发展——机构资金通过ETF间接参与,而高阶用户仍选择直接质押以获取更高收益。  

image.png

长期(2026年后),若SEC放开ETF质押限制,预计将有超千亿美元传统资金通过这一渠道入场,推动全球加密资产质押率突破35%。届时,质押市场将呈现"三足鼎立"格局: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ETF质押、加密原生的金库公司、以及各Layer1协议自营的质押服务。  

不过,风险仍需警惕: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ETF质押功能反复(如SEC对"Project Crypto"的推进速度);质押收益率可能因参与人数激增而下降(以太坊质押收益率已从2024年的5.2%降至2025年的3.8%);跨链质押的安全风险(如2025年6月Avalanche跨链桥攻击导致3000万美元质押资产损失)也可能抑制市场热情。

现货ETF不是质押市场的"颠覆者",而是"重塑者"。它通过降低门槛将质押从"小众专业行为"变为"大众理财选项",通过收益分配重构平衡传统金融与链上生态的利益,通过竞争倒逼区块链协议提升技术与生态竞争力。当质押率突破30%甚至更高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资产的成熟,更是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网络深度融合的开始——而这一切,才刚刚拉开序幕。

相关文章: